戈壁滩上的蓝色海洋,意外催生了绿色奇迹,而“驯服”奇迹的,是一群不起眼的羊。这是一个关于挑战、变通与双赢的故事配资炒股行情,发生在青海那片光热资源丰沛的塔拉滩。
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,塔拉滩,一个名字就带着几分苍凉的地方。这里地处高原,空气稀薄得仿佛能拧出阳光。海拔高亢,意味着紫外线肆虐,年日照时长轻松超过三千小时,将大地烤得滚烫。
在这片足有674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,九成五以上被荒漠戈壁占据。风是这里永恒的主题,卷着细沙掠过,生命似乎注定是过客。
然而,正是这份严苛,让塔拉滩的独特禀赋被看见:它坐拥中国最顶尖的光照资源。这使得它成为能源开发版图上的潜力股。2012年,国家战略眼光投向这里,斥资近三亿元,规划建设一座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站。
科研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寻觅“天选之地”,塔拉滩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日照、开阔平坦的地形,以及地广人稀带来的低廉土地成本,最终被选中。彼时,国家对清洁能源的渴求日益强烈,光伏发电被寄予厚望,而塔拉滩,承载着这沉甸甸的希望。
项目建设如火如荼,深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像潮水般迅速向戈壁深处铺展,构成一片壮观的蓝色海洋。为了对抗当地无孔不入的风沙侵蚀,施工人员在电池板阵列四周撒下了草籽。这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防沙手段,大家并未对这些草籽抱有太多奢望。毕竟,在这片贫瘠干旱的土地上,能活下来已是奇迹。
谁料,奇迹偏偏发生了。那些撒下的草籽不仅顽强地破土而出,更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。短短数月,原本黄沙漫漫的塔拉滩,竟奇迹般地泛起了绿意。到了夏季,丰茂的牧草疯长,最盛时甚至能没过成年人的膝盖。风吹过,绿浪翻滚,这片戈壁滩竟意外呈现出草原般的景象。
光伏板的铺设,无意间成了气候改良者。白天,巨大的板面为地面提供了宝贵的阴凉,大幅减少了水分蒸发。夜晚,板面上的水汽凝结成露珠,滴落下来,悄无声息地滋养着下方的土壤。
同时,大规模的板阵像一道道屏障,有效降低了近地面的风速,减少了风沙的卷起和移动。就这样,在板上源源不断产生清洁电力的同时,板下和四周的生态环境也悄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,向着绿化方向发展。
然而,这意料之外的“绿色福利”,很快给光伏电站的运营带来了棘手的问题。疯长的野草像一张绿色的毯子,渐渐覆盖了电池板的底部。这严重阻碍了组件的通风散热,尤其在骄阳似火的夏季,散热不畅直接导致光电转换效率大幅下降,发电量随之大幅滑坡。
面对这片面积相当于几个大型城市公园的674平方公里“草场”,最初设想的人工除草方案,显得杯水车薪。人工成本高昂不说,效率也极为低下。更何况,塔拉滩的野草生命力异常顽强,割完不久又会重新疯长,这似乎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拉锯战。
项目组陷入两难:一边是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,这片绿意代表着生态的改善,是宝贵的资产,轻易割掉实在可惜。另一边则是实实在在的发电量损失,这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,不容忽视。在科技手段似乎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时,人们开始苦思冥想,希望能找到一条出路。
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,一个看似天马行空、甚至有点“不务正业”的建议被提了出来:“草这么多,为什么不引进羊来吃呢?”让一群羊来“管理”一个耗资数亿、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发电站,这听起来多少有些滑稽。
但仔细琢磨,这个朴素的想法却暗藏玄机。羊吃草是天性,它们能解决人工除草的难题。而且,与机械除草相比,羊的行动温和,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昂贵的光伏板造成意外损伤。这个“土办法”似乎蕴含着解决高科技难题的独特智慧。
2013年,项目组决定大胆尝试。他们联系了附近的牧民,邀请他们将自家的羊群赶进光伏园区。起初,牧民们心存疑虑,生怕羊儿不小心碰坏了光伏板,那高昂的设备一旦损坏,赔偿起来可承担不起。项目组耐心解释,并承诺会承担因羊群造成的任何意外损失,这才打消了牧民们的顾虑。
羊群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光伏园区。对这些长期在贫瘠草场奔波的羊儿来说,这里简直就是一片待开发的“自助餐天堂”。它们兴奋地散开,低头啃食着电池板下鲜嫩多汁的牧草。没过多久,原本杂草丛生的板下区域变得整整齐齐,就像被一位勤劳的园丁精心修剪过一样。
野草不再遮挡电池板,通风散热问题迎刃而解。随着板面温度恢复正常,光电转换效率也迅速回升,发电量随之稳步增长。更令人意外的“附加值”出现了:羊的粪便散落在草地上,成了最天然、最优质的有机肥料,进一步滋养了土壤,使得草地长势更加健康。
为了让这种独特的“牧光互补”模式更可持续,项目方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了技术升级。他们特意将后续安装的光伏板支架高度从最初的50厘米抬高到了120厘米。这个高度不仅方便工人进行日常检修维护,更确保了成年的羊群可以在板下自由穿梭活动,吃草、休息,而不会轻易触碰到或损坏设备。
就这样,“板上发电,板下牧羊”这一充满智慧和适应性的生态产业模式,就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塔拉滩上,以一种歪打正着的方式,生根发芽,并迅速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。
这种看似简单的“牧光互补”模式一旦形成闭环,其带来的综合效益远超最初的设想。首先体现在发电量上,随着杂草问题的解决和运行效率的提升,塔拉滩光伏园区展现出巨大的能量。到了2022年,这个园区的年发电量已能达到约8亿千瓦时,成为名副其实的清洁能源“巨头”,持续不断地为电网输送绿色电力。
更令人瞩目的是生态环境的惊人改善。得益于光伏板的遮挡、凝露和羊群的“修剪+施肥”,塔拉滩的植被覆盖率从项目建设前的不足5%,飙升到了80%以上。
曾经荒凉的戈壁滩,硬生生被改造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。荒漠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,连当地居民感受最深的沙尘天气也显著减少。
对于世代在这片土地上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来说,这片“光伏草场”无疑是雪中送炭。过去,他们不得不牵着羊群四处奔波,寻找稀疏的草场,羊儿常常食不果腹。如今,光伏园区提供了稳定、优质的天然牧场,羊只吃得膘肥体壮,出栏率和肉质都大幅提高,牧民的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。
据统计,到2022年,塔拉滩光伏园区每年能承载约两万多只“光伏羊”,成为牧民重要的增收来源。不少牧民因此告别了艰苦的传统放牧生活,年收入增长了三倍有余。
此外,园区还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,如光伏板的日常清洁、设备维护等,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,进一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,在这个独特的模式下实现了完美的统一,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。
当然,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创新,在诞生之初并非一片赞歌。2013年,“光伏电站变成牧场”的消息传出,曾引来一些国外媒体的调侃,他们嘲讽中国斥巨资建造的原来是一个“昂贵的牧场”。
国内对此也一度议论纷纷,有人认为是项目规划的重大失误,是对国家资金的浪费,也有人隐约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创新潜力,但更多的是观望和不解。
面对外界的喧嚣和质疑,塔拉滩光伏项目负责人杨志强的回应显得十分平静且充满底气。他坦然表示,数据是最好的证明。随着“牧光互补”模式的深入实施,发电量稳步提升,生态环境肉眼可见地改善,牧民的腰包也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。这些看得见的成果,比任何空洞的辩解都更有说服力。
事实确实如此。仅仅三年后,到2015年,塔拉滩光伏项目累计发电量已突破10亿千瓦时,超出了最初的预期。恢复的草地面积达到上千公顷,曾经的荒漠正在加速披上绿装。
到了2017年,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牧羊”的创新模式甚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,登上了国际能源会议的报告,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专家前来学习取经。
塔拉滩的创新探索并未止步于此。2019年,项目与邻近的龙羊峡水电站携手,实施了更高级的“水光互补”联合调度模式。水电具有灵活调节出力的优势,可以弥补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、具有间歇性的不足。白天光照充足时,主要依靠光伏发电。夜间或阴雨天光伏出力不足时,则由龙羊峡水电站接力供电。
这种联合调度模式,使得电网输出更加稳定可靠,大幅提升了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消纳能力。塔拉滩光伏项目的整体装机容量和发电效率因此再上新台阶,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基地之一。
曾经的“乌龙”质疑声,在持续攀升的发电数据、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和全球认可的目光面前,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,最终逐渐消散。
回望塔拉滩这近十年的蜕变历程,那最初投入的三个亿,究竟是如某些人所说的“乌龙”一场,还是物超所值的一笔投资?从结果来看,答案已然不言自明。
这笔投资不仅催生了一座世界级的清洁能源基地,更将674平方公里的荒漠变成了绿洲,意外孕育了一个可持续的畜牧产业,改善了区域生态,实实在在地惠及了当地牧民的生活。这桩“买卖”,无论从经济账还是生态账、社会账来计算,都难言亏本。
或许,塔拉滩项目最大的启示,并非仅仅在于建成了一个多么宏伟的电站,而在于它面对未知和意外时,所展现出的那种因地制宜、灵活变通的智慧,以及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勇气。
正是这种不拘泥于传统、敢于尝试“土办法”的创新精神配资炒股行情,让一个潜在的“问题”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多方共赢的成功范例,为其他面临类似环境挑战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地区,提供了一种值得深思和借鉴的“塔拉滩模式”。这片土地的故事,远未结束。
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